武漢的橋
路橋運營第一分公司鸚鵡洲大橋運營維護所 楊漢祥
在我幼時的記憶中,父母經(jīng)常帶著我來到長江大橋的橋頭堡,放眼望去,那寬闊的江面、兩江岸邊顯得有些單薄的零星建筑物,但我依然會被這橋的“氣勢”震撼到!古往今來,無論游客還是過客,都必需抽空頓足在長江大橋的橋面上,從漢陽或是自武昌向江對岸走去,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1957年由蘇聯(lián)橋梁專家設(shè)計建成通車、新中國成立后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公鐵兩用橋,高高地將長江“踩”在腳下,從那時起它就成為武漢最早、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中國首創(chuàng)的新型施工方法—“大型管柱鉆孔法”是這座橋的施工工藝特點,長江大橋?qū)?/font>武漢三鎮(zhèn)連為一體,縮短了車輛、市民往返武昌、漢陽、漢口等地的距離,汽渡、輪渡不再是過往江南、江北的唯一交通工具,人們更習慣遠眺武漢的全景。
再后來,江面上依次架起了長江二橋、白沙洲大橋、天興洲大橋、鸚鵡洲大橋、軍山大橋以及即將建成的楊泗港大橋,不僅如此,漢江上又多了晴川橋、月湖橋、古田橋與江漢一橋、知音橋作伴,甚至連常住武漢的市民也未必將這些橋梁統(tǒng)統(tǒng)的走過,武漢之大更可謂橋梁之多,有斜拉、懸索、拱形,有高矮之分、有長短之別,甚至還相繼建成了長江隧道、三陽路過江隧道以及東湖隧道。
武漢最有名、最有歷史的還屬長江大橋,它橫跨龜、蛇兩山之間,它規(guī)整的橋型、普通的護欄式樣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似乎顯得毫無時代氣息,雖然樸素,卻是承擔著62年的歷史責任,迎送著四面八方的來客和不計其數(shù)的車輛,它用自己的一切為武漢的逐步前行、城市的建設(shè)做出了貢獻;晴天,江上照映著太陽;月夜,每當人們疲憊之時,也會去橋頭堡岸邊,呼吸著迎面吹來的江風,勞累和煩惱便煙消云散。一年一度的渡江活動在這里起岸,那如虹如夢的橋,拾掇起多少少年和長輩們的快樂記憶。
長江下游與大橋遙相呼應(yīng)的是1995年建成使用、長江上第一座特大型預(yù)應(yīng)力混凝土斜拉橋--長江二橋,從此結(jié)束了“三鎮(zhèn)交通一線牽”的歷史,它與長江大橋形成氣勢磅礴的城市跨江內(nèi)環(huán)線,環(huán)抱三鎮(zhèn)45平方公里的繁華區(qū)域,成為90年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的造型給武漢帶了最初的時代氣息和風貌,橋面寬闊,遠遠望去,主塔高聳挺拔,斜拉索如屹立的山峰,成為武漢的新景觀和又一標志性建筑。它一年365天忙碌著、操勞著,唯有在月光下,在人們的酣睡時,才能得到些許的休息,它犧牲了自己的一切,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交通方便。
距離長江大橋更近的恐怕就屬僅2.3km、2014年建成通車的鸚鵡洲大橋了,世界首座主纜連續(xù)的三塔四跨懸索橋,也是同類橋梁中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懸索橋;桔紅色的橋索、橋欄,精致的路燈,成為漢陽通往武昌的又一捷徑,入夜,那路燈、車燈,形成了一張無邊寬大、無限延伸的流動線型,它的建成將長江大橋從重負中得以解救。鸚鵡洲大橋高聳的三塔寓意著武漢“三鎮(zhèn)”鼎立,被稱為長江上最美的大橋,是規(guī)劃的新內(nèi)環(huán)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于2000年通車的白沙洲大橋雙塔雙索面斜拉橋的施工工藝不僅增強了操作的安全性,更縮短了橋梁建設(shè)工期,同時也為大跨斜拉橋積累了施工經(jīng)驗。白沙洲長江大橋是武漢三環(huán)線上的重要跨江通道,它的使用,使107、316、318等國道由“瓶頸”變通途,是打通武漢中環(huán)的兩座橋梁之一。白天它是通向武漢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光谷的快速通道、夜間它也曾是物流車輛、大型貨車的便捷路段,過去的白沙洲大橋周圍一片荒涼,如今卻是適應(yīng)居住的大型住宅裙樓的集中地。
世界上最大的公鐵兩用橋--天興洲長江大橋,2009年建成使用,在青山區(qū)與漢口之間開辟了新的過江通道,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按4線鐵路修建的大跨度客貨公鐵兩用斜拉橋,可同時承載2萬噸的載荷,為世界上載荷量最大的公鐵兩用橋;是中國首座四線公路鐵路兩用斜拉索橋,創(chuàng)下了跨度、荷載、速度、寬度4項世界第一。天興洲大橋公路拉通了京廣客運專線、滬漢蓉鐵路的中國鐵路南北第二條大動脈。
行駛在白沙洲大道高架上,清晰的可見一座披著“金黃色”的橋梁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世界上工程規(guī)模最大的雙層懸索橋,懸索橋跨度在國內(nèi)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武漢第一座雙層公路橋--楊泗港大橋,也是長江上的第十座橋梁,突出特點是路面采用了不同以往的一種采用高溫拌和、無須碾壓的瀝青混和物的最新澆筑式瀝青,將于9月建成通車,也是武漢為第七屆世界軍運會的召開,獻上的一份又新又快的“橋梁大禮”。
自1998年以來,人們賴以通行的漢江橋梁除了傳統(tǒng)造型的江漢一橋、二橋(知音橋)之后,如雨后春筍般的從水面“冒出”了橘色的晴川橋、姊妹雙生的“月湖橋”、異域風情的“古田橋”,我們不再糾結(jié)路途的遙遠、不再出現(xiàn)擁堵時的心塞、不再顧慮單雙號的限行、只要打開手機導航,可以隨時隨地查詢到距離自己最近的、最便捷的過橋線路。
不僅是我的視野里無時不刻都會出現(xiàn)橋的身影,就連我的工作也與之有不解之緣,從剛?cè)肼毜倪^橋通行的收費員、后來的ETC路橋費征繳、直至現(xiàn)在的城市公共設(shè)施運營中的橋梁管養(yǎng)工作,我見證了武漢城市橋梁的由少增多、橋梁形狀的單一至多樣,灰色的橋梁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七彩,武漢已悄然在長江、漢江上不斷升起的橋梁的時間長廊里變得美麗!進步的步伐逐年加快!城市道路規(guī)劃布局越來越合理的趨于人性化!一句老話“要想富,先修路”,我現(xiàn)在還想加一句“要想跑,先建橋!”這里的跑是指城市的發(fā)展速度要具備“跑”的體質(zhì)才能提速,武漢--世界“橋都”的稱號實至名歸,堅信武漢在不久的將來通過我們的砥礪前行、克難奮進,一定會讓更多的中國人、或世界像對“武漢的橋”一樣記憶深刻,嘆為觀止!
橋,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論是西裝革履、還是衣衫襤褸,它都一直默默無聞地迎來送往著路人。橋,又像一把勁弓,把武漢射向世界各地去實現(xiàn)理想、創(chuàng)造輝煌。橋,還是一位世紀老人,記載著武漢的發(fā)展,記載著歷史的滄桑,還記載著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橋是通途,更是跨越;從橋的這頭走向那頭,是橋的結(jié)束,也是人生征途的開始;橋已是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份子,我愛橋,更愛武漢的橋。